大家好,美好的周末即将开始,此刻的你是否依然被繁忙的工作缠身呢?是时候给自己做一做“减法”啦!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分享几个业界大哥的减法管理案例,原来他们都在用减法管理哦!
小米
小米创始人雷军
小米认为,互联网时代要贴近客户、走进客户的心里,企业就必须缩短跟消费者之间的距离,跟消费者融合到一起。如此才能把消费者变为小米的“员工”,让消费者参与小米的产品设计研发,传播和推动小米产品。而要实现这些,组织就要尽量扁平、简约。
小米的组织完全是扁平化的。七个合伙人各管一摊,组织架构基本上就是三级:核心创始人—部门领导—员工,任何决策都是“一竿子插到底”式的执行,能有效保障效率。为了避免团队臃肿,团队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必须拆分开,变成项目制的独立团队。
小米的做法反映出互联网时代组织架构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:简约、速度、极致。
简约、速度、极致。
管理要简单,要少制造管理行为,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快。在小米,除了七个创始人有职位,其他人全部没有职位,都是工程师。因为没有层级、没有职位外,大家也都不用去考虑怎么样才能得到晋升这样的“杂事”,可以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。
雷军说,小米从来没有打卡制度,没有考核制度,就是强调员工自我驱动,强调要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,强调责任感。大家是在产品信仰下、在责任感驱使下去做事,而不是靠管理产生效率。
从这一点上来讲,小米内部完全是激活的,一切围绕市场、围绕客户价值,大家进行自动协同,然后承担各自的任务和责任。
为发烧而生
靠价值观凝聚人、牵引人,一切围绕客户价值,组织扁平化、管理简单化,这是从小米的实践中看到的互联网时代管理的创新。
苹果
苹果创始人乔布斯
乔布斯的经营哲学就是“简约”二字,这被看作是他独特的领导特点,在其他公司都在追求把产品功能做全的时候,乔布斯却一直在做着减法。
简约也是他和现任Apple公司设计师兼资深副总裁乔纳斯·艾佛(Jonathan Ives)为公司精雕细琢的美学设计理念。可能这也是他的最大成就吧。
苹果最新产品iPhone X
在乔布斯回到苹果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他结束了Mac Clone时代,划分苹果的产品矩阵为由计算机组成的四个部分:商用台式机,商用笔记本,消费类台式机和消费类笔记本。乔布斯精简了硬件开发团队的规模,他还要求苹果的智囊团将这四个系统开发到极致。
苹果公司新总部 Apple Park
同时,乔布斯还治理了苹果的企业文化。史蒂夫结束了苹果内部各自为政,互相拆台的官僚局面,改变了公司的不良风气;他还取消了大部分现金奖金,取而代之的是对员工的股权奖励。这一奖励方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,也可以说,这是苹果的DNA。
奇迹慢慢出现,苹果在乔布斯的管理之下逐步恢复迅猛的发展势头,苹果变得比其它大公司更加敏捷。苹果迎风起航,它迅速投入到迎接技术、市场、客户挑战的浪潮当中去了。所以才有了今天苹果公司的这般成就。
巴菲特
大多数人只知道巴菲特是一个投资大师——至今个人财富积累到超过600亿美元。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,巴菲特还是一位管理大师——他只用25人,来管理伯克希尔·哈撒韦市值3600亿美元的庞大企业帝国。
股神巴菲特
巴菲特在1965年收购了前身为纺织厂的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,经过50年的发展和并购,伯克希尔已成为涉足保险、铁路、能源、工业、投资等业务的多元化集团。哈撒韦旗下的子公司已达80多家,员工总数超过27万人。但令人震惊的是,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只有25名员工。
巴菲特与伯克希尔·哈撒韦
公司这种简单的风格是巴菲特特意安排的,以使机构尽可能风格简约。他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太多的领导层,反而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。如果他雇了一层楼的股票经纪人,他们肯定会自己去找点儿可做的买卖;如果他聘请了律师,毫无疑问他们就会找人打官司。“一个机构精干的组织会把时间都花在打理业务上,而不是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。”
巴菲特喜欢参与子公司的管理,但他很快就认识到这并不是他的长项。因此在管理上他会给经营者搭好舞台,但是不会跑到台上去表演。有许多管理者经常因为干涉下属的微观管理而给自己惹了一身麻烦,巴菲特大胆放手的做法反而使他避免了这个问题。正式这种简单风格,简约管理,让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在各个领域中都达到了不错的成绩,为巴菲特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收益。
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在全球十大保险公司中排名第6
以上就是我们这次分享的减法管理案例,其实不仅仅是这三位业界大哥在用减法管理,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运用着减法管理为自己的公司“做减法”,想了解更多关于减法管理的精彩内容,马上关注“氢管理”吧!
极简主义,最关键还是要行动,那么,马上关注氢管理,从减法中学习极简,让管理更轻松,让生活更简单!